4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了全国游戏管理工作专题会议;4月12日下发消息游戏产品版号申请即将开闸;4月16日,地方出版主管部门则召开了游戏管理工作专题会议,环环相扣。
首先对这则消息划下重点,整体是略有变化,主要是细化和明确:
1)证实了此前的行业传闻
明确了4月底开始所有新游戏可提交版号申请材料。在游戏题材上,宫斗类、官斗类、棋牌类一律不受理,换装类未明确。
2)重大变化:小游戏监管有了正式的官方口径
小程序游戏需要申请版号方可上线运营,如果无版号无收费的小程序已经上线运营的,10个工作日内到省局备案。
3)审批条件有了优先级,倾向精品游戏
“对国产原创精品游戏进行推介,审批方面对精品游戏予以倾斜”。对这一条,精品的标准是什么?“倾向精品”的表现方式是审批数量、还是审批速度?具体如何落实还有待进一步了解。
4)其他信息多为早已公布信息
具体来说,比如“青少年防沉迷及游戏消费金额限制”等信息早在2018年12月即已公布,并不是新信息。编辑一票否决制对游戏公司影响较小,目前看主要是为了把审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。
当日国内游戏业内反应:
比较明显的反应是,微信于今天更新了小游戏审核要求,具体是:
1)从4月18日起,个人主体开发角色类小游戏应用不接受新增发布的申请。
2)从4月25日起,个人主体开发者角色类小游戏应用不接受线上更新发布的申请。
3)对角色类小游戏微信要求从个人主体迁移到企业主体运营。
字面意思理解,微信这个审核调整似乎主要是为了规范微信小游戏经营主体,封堵管理上的漏洞。但本质上,要求从个人主体迁移至企业法人主体,实际是纳入商业游戏类型监管的意思,而商业游戏正是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重点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,角色类小游戏基本涵盖了90%的小游戏产品,这个变动其实是很大的。
对比小游戏监管的前后方式的不同,之前的管理方式也是经过主管部门同意的,且之前上线有付费功能小游戏一直都需要版号。这次的主要变化是对无版号无收费的小游戏多了一个备案流程,对现有小游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,只是监管方式被明确。